陈忠烜(1920—1941),字迥民,惠安洛阳(今属泉州台商投资区)人。1938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7月,奉命返回惠安,在下曾建立地下交通站,掩护闽中地下工作人员,同时参与组建县抗敌救亡第二巡回宣传队。1941年5月,调往闽中特委机关干部、战士训练班学习。1941年6月,不幸牺牲,年仅21岁。
1920年3月21日,陈忠烜出生于缅甸仰光市一个华侨知识分子家庭,在其未满周岁时,母亲王氏不幸病故,父亲陈侨相便将他送回泉州老家,托付给大伯母张氏来抚育。
1936年9月,陈忠烜离开老家转学到泉州城区的省立晋江初级中学二年级读书,正是从这一年开始,他投身到抗日救国运动之中。1937年9月初,陈忠烜再次转学到厦门中华中学初中部读书。其时,厦门人民的抗日救亡运动如火如荼,陈忠烜积极加入学校的歌咏队、宣传队,并参与到当地的抗日救亡宣传活动中。1938年初,陈忠烜参加了厦门市抗敌后援会宣传工作团,同年3月,他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8年5月10日,由于当时日军攻占了海口码头,并迅速入侵市区,厦门随之沦陷。在这一危急时刻,陈忠烜接受委派前往同安县协助县抗敌后援会开展工作。其间,他和其他共产党员不仅一起深入工厂、农村、商店、学校,组织抗日义勇队和救护队,支援前线军民抗敌和救运伤员,还发动民众捐献钱财、粮食、衣物等慰问前线将士,并组织宣传队,开展抗日宣传活动。此外,陈忠烜还日夜不辞辛苦地编写墙报、绘制宣传画、教唱歌曲、导演戏剧、上街演讲等,积极为抗日宣传作出自己的贡献。随后,陈忠烜前往漳州龙溪师范学校开展抗日宣传工作。
1938年7月,陈忠烜返回家乡惠安,参与家乡岭头村的抗日救亡宣传活动。当时,他与柯昆山、谢霆等一起组建了县抗敌救亡第二巡回宣传队,不仅到各区乡演出抗战戏剧及歌舞节目,还深入群众教唱抗战歌曲,绘制宣传画,出版墙报等。多种形式的宣传工作,大大激发了群众抗日救国的热情。同年9月,陈忠烜开始任教于梅山小学,以教员职业为掩护,他在当地开展了一系列抗日救亡工作,并着手建立岭头革命据点。由于当时日军的飞机、炮舰经常袭扰闽南沿海城乡,与敌占区仅一水之隔的惠安等县成为抗战前线。根据上级指示,为巩固和发展抗日力量,陈忠烜参与组建了抗敌自卫队,并在岭头村组建了小队,陈傅相、陈生传、陈云雕、陈云彩、陈秀聪等骨干参加,之后队伍规模扩展到周围的诗口、赤涂、前吴、白玉店等村,并组成规模较大、拥有100多人的岭头抗敌自卫队,配备有五六支枪、20多支镖枪和数把大刀。身为自卫队领导人的陈忠烜,带领队员们站岗放哨、防敌破坏。听到敌机声音,即敲锣发警报,带领乡亲们疏散掩蔽。平时经常到洛阳和附近乡村张贴标语,散发传单,向乡亲们宣传抗日救国道理,同时打击汉奸、敌顽分子的破坏活动。
1940年10月下旬,陈忠烜接受中共泉州中心县委的指令,成为惠安特支负责人。1941年1月,皖南事变后,党的委员制改为特派委员制,1941年3月,陈忠烜任中共惠安县特派员。他经常来往于惠安山腰乡三朱村、辋川乡南庄村及五柳村、县城和洛阳镇岭头村、东园乡葛上村等地,领导开展抗日救亡活动。
同年5月的一天,陈忠烜接到上级通知后动身到闽中特委参加学习。该闽中特委干部训练班设在永泰和莆田交界的永泰县岭路乡寨下村,主要学员都是工农分子,有100多人,编成几个班。陈忠烜被编在福清县班中学习。学习班主要学习党的建设和目前形势,由省委新派来任军事部长的黄国璋讲授,同时结合进行一些军事技术训练,借以提高大家的政治觉悟和军事素质。虽然学习班的生活条件十分艰难,还要时刻提防顽固派的袭击,但陈忠烜克服种种困难,认真学习、领会文件精神,结合自己的抗日工作实践,总结经验教训,从而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政治思想和理论水平。学习期间,他和学员们一起研讨游击战术,苦练军事技术。学习结束后,陈忠烜受命前往莆田沿海一带敌占区开展武装斗争。
1941年6月,陈忠烜不幸牺牲,年仅21岁。1951年,陈忠烜被福建省人民政府追认为革命烈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