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座老屋,散落在阡陌交错的乡间田野;老屋旁的窑炉,窑火正旺,窑烟随风消散;从窑炉拿出的柴烧作品精致美观,被搬进了老屋的厅堂陈列。这些都发生在德化浔中镇石鼓村、仙境村一带的“瓷谷仙境”国际陶瓷艺术村。
德化不仅是世界陶瓷之都,还是红色老区,近年来,在革命先烈艰苦奋斗、奋勇向前的精神激励下,浔中镇吹响乡村振兴的号角,发挥乡村特色,激发乡村活力,建设美丽乡村,谱写乡村振兴“进行曲”。
得益于柴烧艺术的吸引,村里的老屋成了艺术家们争先追寻的“宝贝”。这些变化并非偶然,浔中镇下属的石鼓、仙境等“仙荣”片区,资源、人文优势明显,有陶瓷博物馆、泉州工艺美术职业学院、唐寨山森林公园、石鼓美食街、仙境林等十多处旅游资源。
2020年,浔中镇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按照德化县委“全域旅游呈现年”的工作部署,紧紧抓住资源优势,依托陶瓷柴烧、特色美食、西天寺朝圣等现有资源,将城北沿线“仙荣片”串点成线,规划建设“瓷谷仙境”陶艺村,通过打基础、建平台来筑巢引凤,吸引人才。
重点建设龙窑集市、柴烧展示中心、琨臻文创园、竹林山居、美食广场等项目,通过引进全国知名艺术院校毕业生进驻实训、创业,集聚柴烧创客等各类艺术人才“德漂”,走出一条人才振兴促进乡村振兴的发展新路。
“柴烧器皿是大自然的恩赐,选用的陶土、木柴燃料都源于大自然,是一种粗犷质朴、色泽温润的感觉。”走进石鼓村琨臻文创园,琳琅满目的茶壶、茶杯、花瓶等柴烧器皿随处可见,经过窑火的熏陶,它们散发出一股自然古拙的气息,与文创园古屋风格相映成趣。
琨臻文创园的扎根、成长,正是近年来浔中镇以产业复兴促乡村振兴的一个剪影。浔中镇还积极引导村民发展民宿、观光、种植等产业,通过制定村规民约,引导村民、创客对20多座老房屋进行外立面装修,对40多座闲置老屋进行活化利用,为村民提供就业岗位90多个,带动80多户村民增收致富。
浔中镇还精准定位,与泉州工艺美术职业学院联建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基地,统一流转盘活店面30间,投入180多万元提升店面道路和景观工程,配套建设大学生“三创园”35亩,吸引100多名泉州工艺美术职业学院学生报名、入驻。
“德化和我们家乡一样,文化底蕴深厚,是陶瓷艺术创作的乐土。” 2013年,经泉州工艺美术职业学院的艺术同仁介绍,祖籍河南安阳的张晨熠来到德化。2015年,张晨熠在仙境村“仙境林”租下一座小楼,创办了“泥舍陶瓷研究所”。他觉得,这里有山有水,环境优雅,能让人静下心来创作。2020年,张晨熠收获了爱情,与德化本地的女友结了婚,成了“新德化人”。
还有一家名为“逸焰柴烧陶作”的工作室,老屋的新主人叫庄津津,是一位设计专业出身的端庄女孩。2020年,她只身从泉港来到石鼓村这个“小山沟”,租下二层老屋,靠着自己的双手和设计专长,一点一点把老屋拾掇得像个“小花园”,成立了工作室。前不久,在厦门工作的屋主带着女儿回村,看到老屋的变化,还有点后悔租给了她,显得又爱又惜。
“瓷谷仙境”不仅吸引国内众多艺术人才落地、生根,还吸引本地在外游子回归创业,曾子群就是其中一位。曾子群从小在石鼓村长大,自家有座 “五开张” 闽南建筑。2008年,他从工艺美术学院毕业后,去外地从事了多年的陶瓷雕塑。2020年,在镇、村干部的劝说和思乡情感的催动下,曾子群在自家老屋成立了“月兮窑陶瓷工作室”。
“闲置的老屋利用起来不用租金,又增加了人气,也增进了亲情。”曾子群现在和山东籍的妻子潜心经营着工作室,在烧窑忙碌时父母也能帮上忙,一家日子过得舒心幸福,正在慢慢实现他们的“诗和远方”。
近几年,浔中镇持续投入1500万元,全力打造以“瓷谷仙境”为核心的“中线陶瓷文化旅游线”,作为架通德化东西两条旅游线路的“连心桥”,更作为推动瓷都北面乡村振兴的“引爆点”,带动“仙荣片区”实现共同富裕,共推乡村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