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专题专栏 > 红色记忆
趟过“假药案” 坚持发展乡镇企业 晋江经济走上快车道
2024-03-1215:31:38来源:

       改革开放初期,晋江依靠“三胞”(海外侨胞、港澳同胞、台湾同胞)支持,利用“三闲”(闲钱、闲房、闲散劳力)起步,民办的小作坊、小工厂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全县(含今石狮市)掀起兴办乡镇企业的热潮。

       1984年,陈埭镇成为全省首个“亿元镇”,被誉为福建省“乡镇企业一枝花”。然而,1985年6月,人民日报刊发《触目惊心的福建晋江假药案》一文,引起了福建省委、省政府和中央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不久,中央、省工作组进驻晋江。

       当时的晋江,可谓“惊涛骇浪、风雨交加、人心惶惶”。到底办企业,特别是办私营的合伙的企业对不对?是“姓社”还是“姓资”?晋江人为什么连外出买机票、住旅社也“为难”等等。

       面对这一严峻复杂形势和“假药案”正在查处的背景,县委一班人经过反复学习讨论,一致认为:一定要保持冷静、分清是非,扩大教育面,缩小打击面,帮助广大企业主放下思想包袱,继续支持群众兴办企业。

       第一、冒着风险压力,毫不动摇地坚持发展乡镇企业。晋江最重要的县情是人多地少,如果因噎废食,因发生过“假药案”就不敢坚持发展乡镇企业,那么群众连温饱都解决不了还谈什么致富?所以,县委一班人硬着头皮、冒着风险,采取了许多继续发展乡镇企业的举措。

       一是要求企业“以质量求生存,重信誉求发展”。二是重申“五个允许”:允许群众集资办企业、允许雇工、允许股金分红、允许随行就市、允许供销人员按供销额提取业务费,把原来的“管、卡、压”变为“放、帮、促”。三是支持税务部门开展“带征率”试点。就是对乡镇企业的所得税一年一定,对超定额部分和新办的乡镇企业,给予减征、免征所得税和优惠待遇。四是强调政企互动。要求有关部门想企业之所想,急企业之所急,为企业服务……这些措施的落实,使晋江经济不因查处“假药案”而倒退,而是持续健康发展。

       第二、立足侨乡实际,闯出经济发展新路子。晋江是全国重点侨乡,侨、港、澳、台胞经济实力雄厚,是经济快速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因此,我们通过走出去(组团出访)、请进来(邀请回乡考察)和发挥侨领、乡会、名人、能人的带动示范作用,把海外乡亲回乡投资兴业的积极性调动起来。

       一是发动“三胞”,引进各种设备2万多台(套)及先进工艺、技术700多项。二是大力兴办“三来一补”和“三资”企业,促进外向型经济发展。三是动员菲律宾富豪施至诚先生和新加坡黄加种先生等几位富商,回乡建设福埔、安平开发区,掀开了成片土地开发的新篇章。

       后来,人民概括形象地说,晋江经济发展,走过了“三闲”起步,“三来一补”过渡,乡镇企业铺路,“三资”企业上路,成片土地开发迈大步。

       第三,狠抓齐心协力,营造安定稳定发展环境。改革开放初期,晋江的社会环境比较复杂,封建械斗、走私贩私、造假贩假、凶杀抢劫等时有发生,这个“帮”那个“帮”等影子时有显现……面对这些复杂尖锐的状况,县委一班人沉着应对,认真落实邓小平“稳定压倒一切”指示,大力抓好社会治安综合整治,强化“两个文明”一起抓,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了良好环境和浓厚氛围。

       由于党的改革开放政策的春风和上级党委的坚强领导,海内外晋江人共同拼搏,晋江各级领导班子和广大干部群众齐心协力,一任接着一任干,上世纪80年代的晋江,不因姓“社”姓“资”争论不休,没因“假药案”的查处而趴下,经济总量持续不断跃升。

       1990年,晋江县(不含石狮)的工农业总产值、财政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等均比1978年增长了10倍,甚至十几倍,晋江经济从此走上快车道,很快进入了全国、全省前列,综合实力位居八闽县域之首,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位居全国第5位。

版权所有:中共福建省委党史研究和地方志编纂办公室 各设区市、平潭综合实验区党史方志部门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20005811号)
技术支持:东南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