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专题专栏 > 红色记忆
李刚:心中有党 永不迷失方向
2024-03-0717:06:09来源:

       李刚(1914—1941),原名李敬文,南安诗山人。马来亚归国华侨。1931年,参加革命,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中共安溪中心县委金淘区委委员兼共青团金淘区委书记、中共晋南工委书记、中共泉州 中心县委书记、中共闽南特委书记等职。1940年冬,奉命前往福建省委办的武夷干校马列主义研究班学习。1941年1月底,在突围途中壮烈牺牲,年仅27岁。

       1914年1月11日,侨居马来亚的南安诗山人李孔富,迎来了他的第 6 个儿子李刚。李刚从小刻苦好学、博览群书,在古典诗词、书法等方面有很好的功底,但因家境窘迫, 小学毕业后不得不远赴马来亚谋生。求学若渴的他,一年后便返乡,于 1931 年考入泉州昭昧国学。

     “ 铁蹄蹂躏我神州,一代江山万种愁。不杀倭寇不除暴,苍天辜负少年头。”九一八事变发生后,17 岁的李刚毅然休学投身革命。同年冬,他在厦门由吕荣统等人介绍,加入党组织。

       在李刚故乡的南安市红旗小学校园内,建有一座李刚纪念馆,馆名题字落款为“ 许集美敬题”,“ 李刚同志是我青年时代参加革命斗争的一位十分重要的领路人。”泉州(县级市) 首任市长、原福建省政协副主席许集美对李刚十分崇敬,“李刚同志是20世纪30年代中共闽中地区党组织优秀的领导人,在泉州地下革命斗争史上是一位关键性的人物,占有十分重要的分量。在反动派疯狂围剿、泉州党组织遭受严重破坏,环境极端险恶的情况下,始终不屈不挠地坚持斗争,起到了继承、恢复、发展泉州地区革命斗争事业的作用”。

       1932年夏,李刚返回南安,参加安南永德地区革命斗争,组织农民运动开展抗捐、抗税、抗粮,打击土豪劣绅。1934年,中央红军主力撤离中央苏区长征后,国民党反动派开始大规模“ 围剿”革命力量,1934年至1935 年间,安南永、晋南同党组织遭受严重破坏,此时李刚临危受命,转移到晋南地区,恢复失去联系的组织,在南安、晋江的官桥、塔头、港塔等地恢复发展建立了一批党支部,使革命烽火重新燃起。

       1937年6月至1939年7月,李刚先后担任中共晋南工委书记、中共泉州中心县委书记、中共闽南特委书记,领导泉州、莆田、福清党组织,广泛深入发动群众,开展声势浩大、形式多样的抗日救国运动。抵制日货,募捐支前,严惩汉奸.....他广泛团结各界人士,建立晋南抗日联乡自卫队、妇抗会、青年抗敌服务团、抗日剧团、抗日宣传队等组织,又派地下党员掌握当时的《泉州日报》《抗日导报》等舆论阵地,在抗日运动中培养积极分子,发展党组织。

      智勇双全的李刚,在上级党组织领导下,还策划领导了多个至今仍为人们津津乐道的斗争事件,如曾在高田乡消灭敌人的征粮队, 一次就缴获长短枪25支,还策划了泉州历史上著名的“ 抢米斗争”。

      十年革命生涯,李刚书写下一页页惊险又精彩的战斗篇章,直至牺牲。1940 年冬,他奉命参加中共福建省委办的武夷干校马列主义研究班学习,担任研究班副班长兼任中共崇安县委书记。1941年1月29日,研究班突遭国民党军警“ 围剿”,李刚带领学员们在崇山峻岭、冰天雪地里艰难跋涉了 16 天,他因饥寒交迫,在闽赣交界的犁头尖山壮烈牺牲,年仅27岁。

       原福建省妇联主任杨兰珍回忆说,当时她精疲力竭,“ 我们迷了路,迷失了方向。”一直搀扶着她的李刚鼓励她:“不,同志,心中时时记起党,就永远不会迷失方向。”这句话犹如灯塔,照亮着同志们前进的道路。

       李刚长相英俊,一表人才,却因国家民族大业一直未婚,其父母心急如焚,为他说了很多门亲事,但他一拖再拖。他在寄回的家书中,祈求父母谅解自己无法奉命成家:“ 双亲大人,积谷防饥,养儿防老,儿深知,但现在国难当头,儿顾国难顾家,请双亲原谅!”凛然大义跃然纸上,如今读来仍令人泪目。

版权所有:中共福建省委党史研究和地方志编纂办公室 各设区市、平潭综合实验区党史方志部门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20005811号)
技术支持:东南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