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学术研究 > 理论视野
对泉州市发掘革命文化资源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的思考
2018-08-3115:08:00来源: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革命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精神标识之一,是我们党在领导中国革命的过程中孕育出来的一种独特的文化类型,集中体现了我们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是我们党宝贵的革命历史文化遗产。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利用革命文化资源,更好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是各级党委必须面对的一个重大课题。泉州是一个有着光荣革命传统的地区,革命文化资源极其丰富。发掘这些革命文化资源,充分发挥其在全面从严治党中的应有作用,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革命文化资源对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作用

革命文化是指新民主义革命时期,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为实现民族的解放和国家的独立,在长期的革命实践中创造的一切物质、制度、精神文化的总和。革命文化是中国伟大的民族精神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锤炼和升华,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的宝贵结晶,是我们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的集中体现,是我们党和中华民族极其宝贵的精神财富。

作为一种资源,革命文化有三种存在形态,即物质文化资源、制度文化资源和精神文化资源。物质文化资源主要是指革命战争年代留下的重要历史机构所在地、重大历史事件发生地、战争遗址、革命领导人故居等革命遗址及各种形式的革命文物等,以及纪念馆、纪念碑、革命斗争史展馆等纪念设施;制度文化资源主要是指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时期所创建的理论、纲领、路线、方针、政策等以及所采取的策略办法等;精神文化资源主要是指我们党革命孕育出的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党和社会主义事业的忠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以及实事求是、勇闯新路,不怕牺牲、无私奉献等革命精神和优良传统。

革命文化所蕴含的革命精神,所体现的革命传统,所展现的优良作风,在革命战争年代就是党的建设的主要内容。今天,我们已经进入全面深化改革、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的历史时期,尽管时代的背景主题和我们党的目标任务已发生重大变。但是,这些崇高的精神和优良的传统,仍然是我们党的建设的主要内容。为了更好担负起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责任,我们党作出了全面从严治党的重大决策。全面从严治党,基础在全面,关键在严。它不仅仅只是从纪律方面严起来,而是必须从思想、组织、作风、纪律、制度等各个方面全面严起来。这就更需要从革命文化中汲取来自历史的智慧和力量。从文化的功用来说,革命文化对于全面从严治党的作用,主要体现三方面。

一是动力作用。革命文化所包含的坚定理想信念、勇闯新路的精神、为民服务的工作作风等革命传统和优良作风,是中国共产党优秀的红色基因。如何根据时代发展的需要,更好地继承和发扬这些优良传统和作风,让红色基因世代传承下去,是全面从严治党过程中必须解决的重大问题。从这一角度来说,学习宣传利用革命文化是全面从严治党的必然要求和内生动力之一。

二是借鉴作用。革命文化既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创新,又是今天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源头和基础。实质是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也就是我们党如何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灵活运用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革命实践,取得中国革命胜利,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智慧和宝贵的经验,是我们今天推进党的建设这一新的伟大工程必须认真借鉴和汲取的。因此,在全面从严治党的过程中,革命文化能起到借鉴作用。

三是教化作用。作为党的宝贵精神财富,革命文化的精神指向和物质象征是当代党员干部理论学习、思想道德塑造、保持党先进性和纯洁性的重要教材和典范。各种革命文化资源,是加强对党组织和党员干部教育培训的主要载体和平台。通过对革命文化的学习教育,有助于倡导和弘扬共产党人价值观,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有助于锤炼党员干部忠诚品格,严肃党内的政治生活;有助于严明铁的纪律,夯实全面从严治党作风基础;有助于保持清正廉洁,营造全面从严治党良好生态,从而起到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的作用。

二、泉州革命文化资源的突出特色

泉州是一块革命的热土。新民主主义时期,泉州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英勇顽强,前仆后继,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为泉州的解放和中国革命的胜利作出了应有的贡献,留下了十分丰富宝贵、极具地方特色的革命文化资源,这些革命文化资源,具有以下三大特色。

第一、有丰富的革命史实为依据。泉州人民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五四运动以后,泉州地区一批有识之士就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思想。大革命时期,随着北伐军入闽,中国共产党开始在泉州地区建立泉州特别支部中共惠安支部、南安支部、德化支部等党的组织,领导泉州人民开展反帝反封建斗争。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在朱德率领红四军出击闽中进驻永春福鼎和德化玉屏开展革命活动的促进下,泉州地区的革命斗争风起云涌,先后成立了中共惠安县委、安溪中心县委、晋南县委等党的组织,组建了惠安工农革命军、中国工农红军闽南游击队第二支队等革命武装,发动了震憾八闽的惠安暴动,创建了安(溪)南(安)永(春)德(化)苏区。安南永德苏区是中央苏区鼎盛时期向外拓展的组成部分之一,是第五次反“围剿”斗争和三年游击战争时期中央苏区东南战略防线上的前哨阵地之一,有力地支援了中央苏区和中央红军的反“围剿”斗争。

抗日战争时期,在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号召下,泉州地区先后成立了中共泉州中心县委、中共龙门支部等党的组织,发动各界民众和海外华侨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抗日救亡运动。在国民党顽固派掀起反共高潮、不断制造摩擦的情况下,泉州党组织执行“长期埋伏,积蓄力量,等待时机”的方针,转入农村,在隐蔽中坚持斗争,发展组织,建立基地。德化的坂里成为中共福建省委南迁的驻地,泉州华侨的抗日斗争成为全国华侨抗战的一面旗帜。

解放战争时期,泉州党组织积极发动群众开展武装斗争,继续壮大党的组织和革命队伍,先后成立了闽浙赣人民游击队闽中支队泉州团队和闽粤赣边纵队第八支队第四团,开辟了安(溪)永(春)德(化)大(田)漳(平)游击根据地,解放了闽南六县,打破了国民党在福建的防线,为南下大军顺利解放福建作出了突出贡献。有这些丰富的革命史实作依据,泉州的革命文化资源有着坚实的史实基础。

第二、有独特的精神内涵作底蕴。纵观泉州的革命历史,在长期残酷复杂的革命斗争中,泉州的革命先辈们除了象所有共产党人和革命先辈们所具有的那种坚定信念、对党忠诚,英勇强、前仆后继,艰苦奋斗、不怕牺牲等革命精神外,受历史、人文和地域的影响,还形成了一些独具泉州地方特色的精神内涵,突出的有以下四种:

一是顾全大局精神。泉州地处沿海,又夹在福州和厦门的中间,国民党统治的势力历来较为强大。因此,当时全省党的很多重要领导机构都不是设在泉州。多数时候,泉州也都不是全省革命斗争的中心,而仅仅是革命斗争的重要场所。尽管如此,泉州人民能根据党的需要,从全国、全省的大局出发来开展革命斗争。比如,土地革命战争时期,闽西作为中央苏区的核心区之一,是当时福建革命斗争的中心,泉州的安南永德只是闽西苏区鼎盛时期向外拓展的区域之一。在第五次反“围剿”斗争中,为打破国民党军队对闽西苏区的进攻,苏区中央局要求“在敌人之后方和侧边需要猛烈地开展游击战争”。根据这一指示,安南永德苏区军民从全局出发,主动出击,不怕牺牲,顽强斗争,牵制了敌人2个师的兵力,有效地配合了中央苏区的反“围剿”斗争和中央红军的战略转移。由于主动出击,过早暴露实力,安南永德苏区在中央红军长征北上后,成为国民党军队重点“清剿”的地区之一,在国民党重兵围剿下没能坚持到三年游击战争的最后胜利。

二是独立自主精神。在革命战争年代,由于泉州长期是国民党统治区,地下斗争情况极为复杂,很多革命活动都是根据上级指示,依靠自身力量独立去开展和完成的,有的甚至是在党组织遭受破坏、与上级失去联系的情况下完成的因此,独立自主精神成为泉州革命先辈们的一大特质。比如解放战争时期,根据上级壮大组织,放手发动群众,开展武装斗争的指示,安(溪)南(安)同(安)边区党组织放手发动群众,不断壮大党的组织和革命武装,创建了以龙门为依托,以长坑为中心的安永德大漳游击根据地,并依靠自己的力量解放了安溪、永春、德化、大田、漳平、宁洋六座县城。当时的闽南地委书记卢叨闻讯后,曾称此举是“雪掩奇花无人知”“闽南打开了新天地”

三是勇于担当精神。由于地处“白区”“国统区”,泉州的地下斗争条件一向较为恶劣,革命遭受挫折,经历曲折,陷入低潮的情况时有发生。这时候,总有一批信念坚定的共产党人站出来,勇敢挑起革命的重担。比如1947年由于闽南地委宣传部长等领导被捕叛变,使得整个闽西南系统遭受破坏。安南同边区党组织全线与上级失去联系,在极端困难的情况下,安南同边区党组织领导人张连、林文芳等入台湾、赴上海,积极寻找上级党组织,在得到中共上海市委的支持后,又南下香港,在中共香港分局的帮助下,成立中共泉厦临工委,并经过不懈努力,重新将闽西南党组织全线恢复起来,为整个闽南的革命斗争作出了重大贡献。

四是爱国爱乡精神。泉州是全国著名的侨乡,海外华侨众多。新中国成立前,多数海外侨胞是迫于生计而不得不背井离乡,远漂海外的。虽然如此,但他们都心系国家,时刻关注着祖国和家乡的安危和命运,为了民族的解放和国家的独立,他们中很多人回国参加了革命。比如,抗日战争时期,很多海外侨胞为了救国于危难之际、救民于水火之中,纷纷从自身的实际出发,义无反顾地加入抗日救亡斗争的洪流之中,有的积极筹募捐款支援祖国抗战,有的不怕艰苦投身抗战输血线,有的响应号召踊跃回国参战,为祖国的抗战作出了独特的贡献,泉州的华侨抗战也因此成为全国华侨抗战的一面旗帜。

这些极具地方特色的革命精神,蕴涵了革命先辈们的崇高理想和坚定信念,展现了革命先辈的优秀品德和高尚情操。有这些独特的革命精神作支撑,泉州的革命文化资源厚重的历史底蕴。

第三、有众多的文物遗迹可支撑。丰富的革命历史,留下了众多的文物史迹。泉州的文物遗迹数量众多,分布广泛。从革命遗址来说,根据2010年开展的革命遗址普查结果,全市共有革命遗址366处。其中重要历史事件和重要机构旧址106个,重要历史事件及人物活动纪念地133个,革命领导人故居26个,其他遗址111个。革命遗址的数量仅次于三明市和龙岩市,占全省总数的14.63%。在这些革命遗址中,有1个是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9个是市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有15个是省级党史教育基地,9个是市级党史教育基地;有1个是省级党风廉政教育基地。从革命文物来说,由于20世纪50年代国家在征集革命文物的过程中,泉州地区的很多文物被征集,具体数量无法统计。但是2010年以来安南永德四县在申报中央苏区县的过程中就发现,现中央档案馆、国家博物馆、中央军事博物馆、福建省博物馆等都藏有大量泉州地区的文物,比如蔡协民撰写的指导安南永德苏区土改分田的《怎样分田地》、《安溪红旗》等原件现收藏于中央档案馆;闽南工农游击队第二支队使用的鸟铳、官桥区革命委员会编印的《国民党十大罪状》等收藏在中央军事博物馆。还有一些文物被各级博物馆、纪念馆所使用,比如古田会议纪念馆第3展室里就展出朱德进驻永春福鼎时送给郭景云医师的铅笔,第11展室展出安溪红旗社编印的宣传品《看!红军的伟大胜利》。这些文物史迹,是宝贵的革命历史文化遗产,是泉州革命历史的见证。有这些文物史迹作支撑,运用泉州革命文化资源,开展党的革命传统和优良作风教育,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有载体和平台。

三、发掘泉州革命文化资源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的建议

革命文化资源在全面从严治党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如何让泉州光荣的革命历史,丰富的革命文化资源,在全面从严治党中发挥出实际效用呢?站在党委和政府的立场,从理论与现实相结合的角度,几点思考和建议如下。

一是深化革命历史的研究是前提。历史只有经过研究才能不断深化,文化只有经过研究才能更好传承。泉州的革命历史虽然丰富多彩,而且不乏在全省有重大影响的历史事件,但由于重视不够、资料及研究人员欠缺等原因,研究的深度和成果的高度都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要让革命文化在全面从严治党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必须深化对泉州革命历史的研究,要克服过去就史写史的做法,努力站在时代的高度,根据全面从严治党的需要,围绕思想、组织、作风、制度、反腐倡廉等党的建设方方面面,站稳立场,选准角度,对泉州革命历史进行深入的研究,达到对泉州的革命历史有更深入的了解、更准确的把握,对泉州革命文化所蕴含的革命精神有更深刻的发掘、更贴切的描述。这是发掘革命文化资源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的前提条件。

二是加强革命文化资源的整合是基础。整合才能形成合力,整合才能提高成效。泉州革命文化资源丰富,各种资源形态齐全,革命遗址、革命文物、领导人故居、纪念设施等数量众多,分布广泛。但由于自然原因及前些年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各地保护意识不强、资金投入较少等原因,很多的文物史迹遭到了严重破坏,甚至有的遗址在城市改建中被拆除而不复存在了。各级党委要加大对革命文化资源的保护,有意识地在全市开展一次革命文物史迹的大普查,摸清全市革命文化资源的家底。要做好革命文物的征集整理工作,特别是对五十年代被中央、省级有关部门征集走的大量革命文物,要有意识地重新去征集回来或复制回来。在此基础上,根据各种革命文化资源的特点和作用,进行系统整合,形成对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进行理想信念、纪律规矩等方面教育的有效资源,为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是创新革命文化宣传教育方式是关键。革命文化的教育功能,其效果如何,既取决于受教育者个体的素质,也取决于革命文化的宣传教育方式。泉州革命历史、革命文化是泉州本地的历史和文化,是发生在干部身边的历史和文化,在全面从严治党过程中,用它来教育全市广大党员干部,往往更易于让党员干部接受,更能增加学习教育的实效性。但是,随着国内外形势的深刻变化和现代化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人们接受教育的渠道和方式已发生了很大变化,很多宣传教育方式过去有效,现在却未必有效;过去势在必行,现在却不合时宜;过去不可逾越半步,现在却需要突破创新。因此,革命文化宣传教育方式必须进行全方位创新。要善于利用各类传播平台和网络时代的传播渠道,依托主流媒体,综合运用报纸、广播、电视、网站及新媒体如微信、手机报、网络电视等各种媒体平台与传播渠道,来增强革命文化教育的成效。这是发掘革命文化资源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的关键环节。

四是各级党委发挥主导作用是保证。全面从严治党,是各级党委的主体责任。因此,发掘泉州革命文化资源,推进全面从严治党,也应由各级党委担负起主要责任,发挥主导作用。必须在党委的领导下,构建由纪委、组织、宣传、党史、党校、各类高校等相关部门与单位互相协同协作的工作机制。在革命历史研究上,要注重发挥党史、党校、高校、文化、社科等部门和机构的作用,来做好革命文化资源的挖掘、整理和研究。在文物史迹的保护上,要充分发挥宣传、党史、文化、文物管理、民政、城建、教育、旅游等部门的职能,让他们各司其职,相互配合,形成工作合力。在干部教育上,纪委、组织、宣传、党校、行政学院和干部学院等部门要按照各自的职责,认真做好宣传教育工作。这是发掘革命文化资源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保证。


版权所有:中共福建省委党史研究和地方志编纂办公室 各设区市、平潭综合实验区党史方志部门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20005811号)
技术支持:东南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