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学术研究 > 理论视野
红四军进驻永春与朱德建军思想的酝酿过程
2013-12-3009:57:00来源:

1929年8月,为粉碎蒋介石发动的“三省会剿”,开辟新的革命区域,朱德率红四军第二、三纵队和前委机关出击闽中,攻占漳平、宁洋一带,经南溪、杨美,向大田、德化进军,拟渡乌龙江,向赣浙皖边游击,结果受阻,折回永春。8月22日,朱德率红四军将士进驻永春福鼎(今横口乡福中村)。8月28—29日途经永春一都,再次进入漳平,在溪南消灭“福建剿匪司令部”张汝旅一个团,并乘胜追击,30日再克漳平县城。9月6日,朱德率部队开进龙岩城,胜利返回闽西革命根据地。蒋介石发动的“三省会剿”宣告破产。朱德红军进驻永春福鼎的史实,党史记载比较简单,其建军思想在此间的酝酿过程,也鲜有记述。笔者经过深入的调查研究,认为朱德在永春期间及至古田会议召开之前的一个时期,应是其建军思想从酝酿、形成到成熟的重要时期,永春作为朱德建军思想的酝酿地之一,应当引起党史界的注意和重视。

一、朱德红军进驻永春,直接影响和推动了永春的革命发展

8月22日,朱德率红四军近3000人进驻永春县横口乡福鼎。朱德麾下的红军著名将领罗荣桓、谭政、朱云卿、刘安恭、伍中豪、张宗逊、赖传珠、郭化若等在这里开展为期一周的革命活动。福鼎地处永春西部的偏僻山区,这里四面群山环抱,奇峰挺拔,山高路陡,地势险要。它俯瞰永(春)大(田)安(溪)漳(平)四县,有一条古大道横贯南北,通达安溪、大田,进可攻,退可守。远在明末郑成功举兵抗清时,林日胜就是在这里的鼎山帽顶寨屯兵响应郑的反清斗争;太平天国农民军进行反清斗争时,永春林俊领导的农民军,也是在这里建立根据地策应太平天国革命的。它成为红四军处在出击闽中的逆境中理想的休整待命的好地方。朱德在福鼎期间,曾登上海拔千米的鼎山和东尖峰,察看地形,认为这里有利于开展游击战争。他很重视这个地区。红军在“郭氏家庙”召开群众大会,朱德亲自讲了话,他号召劳苦的工农群众团结起来,跟着共产党干革命,打土豪分田地。红军还在福鼎刷写许多革命标语,宣传发动群众跟着共产党闹革命,至今在“郭氏家庙”里壁上尚存有当年红军书写标语两处:“国民党勾结帝国主义,共产党打倒帝国主义”、“都市是人类的坟墓,乡村即我们的乐园”;老百姓的房子壁上也存有“红军不拿群众一针一线”、“农民组织农会,打土豪分田地”、“工人组织纠察队,准备武装暴动”等红军标语,岁月辗转,政治斗争激烈,能保存至今殊为珍贵。

红军在行军中,自觉遵守执行毛主席亲自制定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福鼎人民对红军赞不绝口,他们编了顺口溜加以传颂:“民军一到,祸降三多;红军入境,造福各户,秋毫无犯,大家欢呼;红军宗旨,百姓拥护”。福鼎当地医生给红军诊治伤病,朱军长赠送给这位医生郭景云一支法兰西大铅笔(现存省博物馆,古田会议纪念馆展出复制品)和五十个银元。另留下四支步枪(现存省革命博物馆,横口乡朱德红军旧址存有借条)给当地发展革命武装。红四军离开永春福鼎时,留下了42名红军指战员和伤病员,边养伤边开展群众工作,有的留在当地坚持斗争,其中赣州籍红军战士曾四祥留在当地多年,与当地一妇女结婚,生育一女曾玉藤,留下了红军的后代。后来有的伤重牺牲(当地有红军烈士墓),有的回归部队,有的难查去向。朱德率红军在永春福鼎、一都等地的革命活动,唤醒了被压迫剥削的劳苦大众,推动了泉属地区人民的革命斗争,产生了重大的政治影响。当时的中共永春地方组织,受到了极大的鼓舞。1929年9月30日,中共福建省委在关于组织工作向中央报告的文件中指出:“永春工作过去都偏于东区,最近城区已有工作,西区因受朱德红军前月经过的影响也开始工作了,现在永德工作很好进行。”在朱德红军的领导和带动下,永春的革命斗争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一批永籍共产党员迅速成长起来,成为此后永春吾峰抗捐斗争和安南永革命根据地的创建者和领导力量。

二、出击闽中、东江是朱德建军思想酝酿、形成与成熟的重要时期

在福鼎郭氏家庙里,至今仍保留着一盏油灯,是当年朱德同志研究军事行动,召开军事会议用的。朱德同志在郭氏家庙外庭召开两次群众大会,号召工农群众团结起来,在共产党的领导下,打土豪,分田地。晚上,在“郭氏家庙”正厅召开军事会议,通宵达旦地讨论研究解决如何把一支以农民为主要成份的军队建设成为中共领导下的新型人民军队等问题。在福鼎驻扎期间,朱德有时间对红四军建党建军问题进行深刻的反思和探索。朱德同志意识到,在农村游击战争的环境中,在军队党员成份主要是农民的条件下,如何克服非无产阶级的思想,把以农民为主体的军队建设成为一支无产阶级领导的新型人民军队,成为当时亟待解决的带根本性的问题。朱德回顾了一段时间来红四军领导权之争的前前后后,深感脱离党的正确领导,红军纯军事行动问题的严重性。

此前的6月下旬,红四军党的第七次代表大会在龙岩召开。毛泽东打算通过总结红四军创建以来的经验,解决争论的问题,但他的诸如关于加强党的集体领导等正确主张未能为多数同志所认识和接受。大会在中共中央并未指示改组前委的情况下,改选了红四军前委。中共中央指定的前委书记毛泽东没有继续当选。前委书记一职改由陈毅担任。这次大会没有正确解决红四军存在的主要问题。大会结束后,毛泽东离开红四军的主要领导岗位,到闽西协助指导地方工作。陈毅到上海参加中共中央召开的军事会议,汇报红四军工作,前委书记由朱德代理。失去毛泽东正确领导的红四军,在“政策上发现许多错误,党及红军组织皆松懈”(《红四军前委给中央的报告》)。朱德同志经过一段时间的深思并召集多次会议讨论,认为很有必要召开一次大型会议,于是就有了酝酿召开“古田会议”的想法,并开始着手筹备工作,亲自审改有关材料,派人赶回闽西龙岩,向闽西特委递送择期召开军事会议的建议及有关筹备材料。8月26日,朱德总司令接到闽西特委来信,决定回师闽西。9月,红四军主力出击闽中后返回闽西,攻克上杭县城。朱德即主持前委在上杭太忠庙召开了红四军党的第八次代表大会。因前委机关不健全,会议实行所谓“由下而上的民主制”,争论了三天,毫无结果,问题仍然没能得到解决。10月,红四军又根据中共中央和福建省委的指示,出击广东东江地区,从十月二十日至十一月二日,在东江活动十多天,由于敌情发生了很大变化,军事上受到了一些挫折,在反攻梅县失利后适时地经闽粤赣边境返回了根据地。在经过出击闽中、东江两次军事行动失利后,朱德对纯军事行动一再进行着反思。

话分两头,8月29日,中央政治局专门召开会议,听取了陈毅关于红四军全部情况的详细汇报,决定由周恩来、李立三、陈毅3人组成专门委员会,深入研究讨论红四军的问题,经过1个月的讨论形成,陈毅起草,周恩来审定的《中共中央给红四军前委的指示信》即著名的九月来信,信中肯定了红四军建立以来所取得的成绩和经验,要求红四军前委和全体干部战士维护朱德、毛泽东的领导,明确指出毛泽东“应仍为前委书记”并原则同意朱德同志关于“召开军事会议”的建议,决定于1929年12月28日在上杭县古田村召开古田会议,由毛泽东作政治报告及重要讲话,朱德作军事报告,陈毅传达中央《九月来信》的精神。

为了开好红四军党的“九大”,朱德和毛泽东、陈毅展开了调查研究工作。在连城新泉,红四军进行了政治军事整训。政治整训由毛泽东和陈毅负责。军事整训由朱德主持。他克服一切困难,举办军事干部训练班,在全军开展了军事技术、战术的训练。他还亲自编写和讲授《新游击战术》,总结出一些新的作战经验,并在全军推广。同时,他还主持制定红军的各种条例、条令等法规,为克服军内的各种错误思想倾向作了很大努力。通过整训,红军的战斗力大大提高,为后来红军正规战争的胜利发展打下了基础。

三、毛泽东、朱德的建军思想相互融合,在古田会议决议中得到充分体现

古田会议是我党、我军建设史上的光辉里程碑,总结了红军创建以后党在同各种错误思想和错误倾向斗争过程中积累起来的多方面的丰富经验,统一了红四军党内关于军队建设和党的建设的思想认识,形成了红四军建设和发展的一些重要思想。会议通过的《古田会议决议》是建党、建军的纲要性文献。毛泽东、朱德的建军思想在古田会议得到相融合、相统一,并在决议中得到充分体现。

1929年12月28日,红四军党“九大”在上杭古田隆重地开幕了。会上,毛泽东、朱德、陈毅都作了报告。大会一致通过了毛泽东主持起草的《中国共产党红军第四军第九次代表大会决议案》(即古田会议决议),而“决议”中关于军队建设和士兵政治训练的部分,很多都是根据朱德领导的军事整训的总结和他所作的军事报告的内容来写的,这些内容就包含朱德在永春福鼎驻扎以来所思考、所探索的东西。毛泽东起草的古田会议决议,“是在会前与朱德及其他领导人长期磋商的结果”。它是我党和红军建设的纲领性文件,是全党集体智慧的结晶。古田会议精神,其核心是加强思想建设,坚持实事求是;其灵魂是坚定理想信念,勇于开拓新路;其前提是注重调查研究,提高领导本领;其实质是从中国国情出发,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建党、建军建设的正确道路。古田会议的圆满成功,是朱德和毛泽东、陈毅等同志坚持真理、修正错误、互相谅解、互相支持的共产主义崇高品德的体现,他们为全党树立了光辉榜样。“九大”以后,“关于政治的争论都已成了过去,大家都在九次大会一贯路线下进行工作”。从此,红四军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促使赣南、闽西革命根据地联成一片,开辟了中央革命根据地。

综上所述,永春作为朱德红军在闽南地区唯一开展革命活动的地方,古田会议的酝酿地之一,在我党历史上应当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

 

参考书目:

《朱德传》(金冲及主编)

《红四军入闽和古田会议文献资料》

《出击闽中》(赖毅)

《古田精神》(黄宏、林仁芳主编)

《关于红四军出击闽中和东江的两次军事行动》(蒋伯英、蓝荣田)

《朱德率红四军进驻福鼎、一都的回忆访问资料》(中共永春县委党史研究室)

 

 

 

版权所有:中共福建省委党史研究和地方志编纂办公室 各设区市、平潭综合实验区党史方志部门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20005811号)
技术支持:东南网